【致敬吾师】李进华:学者师者双偕行 拔丁抽楔“大先生”

时间:2023年09月08日 16:13添加人:田夏  来源:宣传部 点击:

“科研工作要望之弥高、钻之弥坚”。没有人比李进华教授更适合来诠释这句话。1983年从安徽大学动物学专业毕业后,李进华便全身心扑在科研上,整整40年。

40年如一日,李进华最真实的写照是专心科研。

40年如一日,李进华最朴实的想法是潜心育人。

2023年9月,李进华在学校第39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获多项奖励

作为我校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理事长和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无论何种身份,李进华学习工作的每一处都写刻下了“拔丁抽楔”的精神。

专心科研解题:做科研是一生的事

“择一题而解,解一题而终。”这句话一直被李进华挂在嘴边,勉励学生。他认为的解题如同科研攻关一样,是一件需要甘于吃苦,也很有趣的事情。

“动物生物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短尾猴种群生态学及行为学研究”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野生短尾猴定量观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2部……

科研40年,即便有这么多的硕果,李进华仍没停下脚步,至今还在解题。



“动物的夜间活动犹如一个‘黑匣子’,长期以来是个谜,是一个尚未涉足的空白领域。”不久前,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公布,李进华的科研项目“黄山野生藏酋猴的夜间行为与功能适应研究”成功入选。

这道李进华精心选好的题,开拓了动物夜间行为学研究的新领域,凝结了他多年的心血。

李进华告诉记者,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其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动作行为与人类极为相似。我们对灵长类动物开展研究有助于认识人类自身的特性和规律。

40年来,李进华一直致力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为了解出“短尾猴社会结构和行为策略”这道难题,李进华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吃了不少苦。

李进华(右一)与美国灵长类学会前主席Randall C. Kyes教授(中) 在黄山合作研究

“当时我还在攻读硕士,导师带着我,在黄山未开发的茂林深处寻觅灵长类动物足迹,时常披星戴月。”李进华说,以前黄山的基础设施没有现在的好,进一次山要走上一两天,除了要与蛇鼠虫蚁做伴,还要面临食物紧缺等问题。

“解题就要有韧劲和耐心,否则功亏一篑”。李进华和同事们多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在1994年为“黄山的小精灵”建立了完整“家谱”,初步摸清黄山短尾猴的13个群体。

李进华(左一)与国际灵长类学会前主席西田利贝教授(中)在黄山短尾猴野外研究基地合影

2021年8月,李进华卸下了行政职务的重任。按理说,辛劳工作了一辈子,也是时候可以歇一歇了。可李进华不这样想,他不愿,也不允许自己停下研究的脚步。

今年,李进华除了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还笔耕不辍、持续攻关,入选2023年度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杰出人才”,主持了黄山灵长类野外研究观测基地创建四十年暨黄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学术带头人,近年来,李进华还牵头申报生物科学省级一流专业和生物与医药硕士专业学位点。

“当我解出难题时,比什么都要高兴。付出才会有回报。”科研的苦与累,李进华向来都乐呵呵地把它们揣好,揣好他们再前行,心里才有底气,也有欢喜。

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科研要相互结合

今年7月,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2021级、2022级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赴黄山逍遥溪、猴谷等地开展了为期10天的动植物野外实习及标本制作。

李进华接受邀请,欣然前往。从教以来,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学生们待在一起,领着他们在山野林间里亲近自然、探索自然。

李进华经常带领学生团队在山野林间里亲近自然、探索自然

考察期间,李进华还给学生们作关于黄山短尾猴的学术报告,他用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了黄山短尾猴的基本情况,并报告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先野外实地考察,再听学术科研讲座,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一趟,干货太多、体会最深、收获满满”。

实地考察后,李进华给学生们作关于黄山短尾猴的学术报告

“李老师,又严格又慈爱。”已经在江苏省昆山市实验中学工作的高嫚,是我校21级研究生,一提起李进华老师,她没有过多思索,脱口而出。

“李老师对我们学业要求十分严格,锻炼了我的基本功,让我走上岗位后底气十足。上课时的李老师是慈爱的,他的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很接地气,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高嫚说。

40年来,李进华在教学和科研上两手抓,抓出实效、抓出实招。

“动物学”课程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讲授《生物学科学进展》《动物学》时,李进华从不拘泥于书本、课堂,而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最新的学科前沿融汇于教材之中、课程之中,用科研之问引导学生思考专业之识,带领学生学懂弄透。

李进华给本科生讲授“动物学”课程

“只有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学生喜爱的‘金课’。”李进华强调,要注重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注重因材施教。近年来,他牵头申报的“动物学”课程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40年的教学生涯,他不断摸索尝试,将教学和科研练成“相融相生”的招式,将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学生一起分享,拓展他们的思路。在讲课中,他提炼总结、具体剖析,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点子”,找到科研的“法子”。

“每招一名研究生,我都与他们经常见面交流,了解其学习情况和研究兴趣,对其培养方案、学位课程和研究方向一一审阅、提出建议。”李进华表示,平时工作再忙,每个月的研究生课题组会从不缺席,在会上,直接帮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爱心育人解困:学生是最深沉的牵挂

如果问李进华最得意的是什么,他说:“当然,是我的学生”,如果问李进华最牵挂的是什么,他说:“还是我的学生”。

桃李满园,春晖四方。他的学生中,5人已取得中科院、复旦大学、协和医科大学等正高职称,5人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奖,1人获上海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获全国动物生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5人次获得国家优青、安徽省杰青和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如师如父,是很多学生对李进华最深的印象。课上一丝不苟,课后温和慈爱,是李进华吸引学生们的两张名片。

作为李进华的“得意门生”,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教师朱勇和张启信,与李老师共处的时光里有太多的回忆。

李进华(右二)带领学生们在野外开展实地调研

“我读博期间的全部生活费、住宿费,都是李进华老师赞助的。李老师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朱勇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期感叹道。

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李进华认为自己的身份不只是老师。

“学生们大多20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也是学业、就业、经济压力大,常出困惑的阶段,有些困惑不太容易与同龄人倾诉,因此,老师要及时关心,起到‘雪中送炭’效果。细微的关心有时能挽救一个学生。”李进华说。

李进华记得自己的一位研究生,因家境困难无法缴纳研究生学费面临退学,他知道后拿出6000元帮学生垫付。快毕业时,李进华又主动了解该生的就业、升学意向,经常与他谈谈心、说说话,缓解焦虑。如今这位研究生已经成为一所名牌大学的教师。

除了物质层面的帮助,精神层面上李进华也时刻关注着学生。

朱勇至今还记得,在野外做科研的时候,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有时心理压力大。

“山里的日子苦。那天,李老师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激动得都红了眼”。朱勇表示,那天李老师来专程看望我们,他询问我们的研究情况、家里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那天的场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李进华告诉记者,学生们经常在野外科研,有时学生独自一人,为此,要挤出时间去看望学生,解决他们学习和研究问题。

“一些学生毕业多年后,谈到我专程去看望的情形时仍然感动至深!”李进华说。

李进华(中)与学生们合影

记者无论是采访朱勇老师、张启信老师,还是采访毕业生高嫚,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和记者提到了同一句话。

——李老师说:“希望我的学生们,要有声有色工作、有情有义交往、有滋有味生活。”

这句话是李老师与他们第一次谈心谈话的真心寄语,这句话也是李老师对学生们的殷殷嘱托。

是学者亦是师者。今天,这位学生们敬爱的“大先生”仍在科研和育人的道路上阔步向前。(宣传部:田夏)

Baidu
map